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鄭和1433

  我在去看戲的時候一直要自己不要太期待否則會很失望,因為很多人去看過羅伯威爾森的戲後評價都不是很高,有人說戲看不懂是正常的,更誇張的是還有人說他們是名門國際詐騙集團,到每個國家行騙劇本演出,聽了覺得很好笑,不過還是買票了,因為人家畢竟國際馳名,一定有他的道理。而我看完之後很開心,覺得很值得。
  我在讀美術班的時候就奠定了一些對美賞析,對於美感我總是有自己的想法,不過美感又是一個很個人感官的東西也很善變,因為美感並沒有絕對的答案,每次發現自己對美的感受改變時,都會覺得自己之前觀看美感的角度很可笑那種感覺很像小孩子教大人注音符號怎麼寫一樣,很糗。但經過一次次對美的感受改變,我也獲得了很多新的東西,甚至會期待別人給我一些新的觀賞美感角度,像個吸毒犯一樣,對於什麼是美我深深上癮著。這次鄭和1433在舞台上所展現出對美的質感,讓我很驚艷,像充電一樣,導演的表現手法張力十足,讓我整個人很滿足。
  以前上水墨課我就曾好奇,黑跟白之間會有多少美麗的邂逅,墨色的變化千百萬種,這次羅伯威爾森在舞台上玩的效果,讓我從新好奇黑與白之間的關係,導演對畫面的構成以及顏色濃淡的比例,很有自己的獨特美感,他用的黑不是絕對的黑,在那黑之中有很多不一樣的變化,演員的服裝因為背光的關係容易顯得非常黑,會像剪影一樣很俐落乾淨整齊,但我發現這次雖然使用大量的背光但舞台上的空間感、演員的層次性導演並沒有遺漏,在我好奇為什麼導演的黑可以有這麼多種時,仔細一看,忽然發現是演員的服裝,鄭和是深藍色,另外兩個好朋友深墨綠色,當服裝和燈光配合之下,背光一打,剪影黑的質感當然就不一樣,然後台上道具所呈現出來黑的感覺,又是另外一種,也清清楚楚的把空間、時間、人物區隔開來。導演很巧妙的融合了燈光舞台和服裝呈現出自己想要得畫面質感,這點讓我很佩服。還有舞台上把每個時間點都拉長,讓演員的一舉一動都顯得緩慢加上音樂的配合一下子就牽動觀眾的心,時間點的長短就是整齣戲的節奏,鄭和和兩位朋友下西洋動作雖然緩慢但知道時間流逝,每當唐美雲以說書人的角色出來時,動作並不緩慢但感覺得到時間流逝感跟我們比較貼近,一下子就把鄭和的故事和觀眾距離拉開,也就產生所謂的史詩劇場。
  我想導演是故意讓鄭和的動作比較緩慢,來表現出鄭和的內心世界,夢想愛情和自己是宦官,內心的衝擊藉由緩慢的動作引領觀眾進入他的內心世界,如果鄭和的動作變得像唐美雲演的說書人一樣輕快的話,那整齣戲就比較無法表現出一個偉大航海家內心的孤寂,以及夢想操之在上位皇帝的感嘆了。
  這齣戲還有一個很有看頭的地方就是歌仔戲和爵士樂相遇的撞擊,爵士和唐美雲的ㄧ答一唱呈現一個很新的口感,很有趣,可輕快可感傷又相互輝映,導演玩的很巧,加上優人神鼓的木訥演出方式和重點的ㄧ鳴驚人,都用力的抓住觀眾的眼睛,根本無法分心。最讓我印像深刻的是造船那一小節,因為是夢想重新啟動,所以氣氛當然挺活絡的,剛開始以為演員只是在把玩簡單的線條道具,讓畫面看起來更有美感而已,結果就這樣排一排疊一疊,一艘船的意象就映入眼簾,啟航。多令人驚嘆阿,覺得很神奇,很有創意,好靈巧。導演真厲害哪來的構思阿。很開心看的ㄧ齣自己挺滿意的戲,沒有花到冤枉錢,而且畫面真的很美,總以為無聲的力量只在看畫展時才會得的感覺,但看羅伯威爾森的戲,讓我感受到無聲力量在台上的魅力超凡。

蝕日譚

  帳篷劇,顧名思義就是在帳篷裡演戲,這次因為剛好遇到梅雨季,前往的路上必定先通過泥濘的道路,真的跟平常劇場有所不同,講求通俗貼近平民,劇場再也不是上流社會彰顯自我身價的工具,而是下層階級發聲的利器,看完戲後很不舒服,心情沉重的不堪負荷,並不是他探討的東西太敏感,而是他給的能量太大,超乎一般戲所給的力量,一下子利度給的太高,我被嚇的目瞪口呆,演員的肢體、講話的節奏及臉部表情皆散發著一種扭曲的魔力,使用較黑暗的手法丟了一顆炸彈在我腦袋瓜裡,兀自的轟隆作響。
  這齣戲裡是從黑暗醜陋的世界向自己為光明乾淨的世界發出咆嘯,震耳欲聾的咆嘯,當人們因為不知名的疾病侵略,搞得人心惶惶互相猜忌時,人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又或者該如何自保呢?小時後因為孔子的大同世界充斥四周,總天真浪漫的以為人從出生到這世界來是要互相幫助,殊不知互相幫助的前提是要有生存的條件,說明白一點人類出生到這世界上最重要的ㄧ件事就是生存,除了生存以外還有什麼更重要?不過這樣講又太過偏激,我個人傾向人類之所以可以融洽的相處歸咎於智力的發展,因為智力人類得以掌控自己的欲望以及判斷是非,且受自我良心的譴責。面對未知的世界或趨近死亡邊,天性的當然會恐懼害怕但是我相信我們的心靈發展可以擺脫生存本能的緊箍。所以蝕日譚裡提出的人心黑暗面的部分,我並不否定它的存在但我肯定黑暗的ㄧ面不一定是真正的坦誠,並不是面對彼此的黑暗才能坦率的,因為蝕日譚裡對這樣的觀點說的太滿了,我覺得並不一定要面對放掉也是一種坦然不是嗎?
  或許是因為講求平易近人,舞台、燈光、服裝等劇場元素皆訴求重點清晰明瞭,並沒有太多的矯飾,但我一點也沒有覺得不好,因為華麗的劇場元素如果搬到帳棚劇裡就會失去它的特色,因為簡陋特色反而更凸顯主題扣住觀眾的注意力讓觀眾不易分心。對於舞台的使用我還蠻喜歡的,導演對於演員的走位和舞台空間功能的運用之間有很用心的設計過,把舞台發揮到極致,我很喜歡它換景的方式,向翻頁版一樣一頁頁的,蠻有巧思的,而且也善加利用了泥土等等地域之便,我想這就是帳篷劇的特色吧。看完帳篷劇有種先人巧思的感覺,我每次都很喜歡聽年長的阿公阿嬤講古,因為他們的故事總有數不盡的先人智慧蘊藏著。

新舞風-日本-永子與高麗【柬埔寨故事】

  當我看到宣傳DM時就被吸引了,一個年紀稍長臉色蒼白的日本婆婆和一位赤裸半身皮膚黝黑的青年,青年從後方牽著婆婆的手好像控制著但又好似某種羈絆,兩位都是緊閉著雙眼好像沉浸在某種感傷的氛圍當中,時間就被緩慢的停留在剎那間,而時間定格的瞬間把感傷的氛圍烘托,震撼的我的感官。
  在我沒看這演出前,可以算是完全沒接觸過舞踏,前10分鐘很有耐心的看著舞台上被緩慢的時間流動著,好奇一切為何都要以這麼緩慢的動作來表演,舞台上的配置也很特別,左右舞台上各掛了一排的繪畫像是敦煌洞窟裡的畫作,但那是柬埔寨版的,隱隱約約透露了這故事跟過去有關。看到中段,其實有點疲憊因為時間被刻意的慢置,我屏氣凝神的觀看下,這時我已些許疲勞。舞踏就是從佛洛依德的「壓抑」與「潛意識」的關係建構,是以激烈的身體語言融入日本傳統的舞蹈語言,然後把時間緩慢下來,讓觀眾看到更多細節,感受舞者所要透露出的心靈狀態。因為時間的慢置我好像也受到某種壓抑,潛意識自動的疲勞。很神奇的,剛開始的不適應就瞬間通暢了,我覺的舞踏是一個很不一樣的表演形式,在庸庸碌碌腳步飛快的城市中,我們是該緩緩留意每個細節,所有的小細節都說著故事的發展,而緩慢手法的表演剛好也和速度感城市對比,有種說不出的震撼在心裡滋長著。
  看完這場表演,很喜歡被刻意緩慢的時間效果,他讓我感受到每位舞者不同的心靈狀態,清楚的看見每個人不同的壓抑和矛盾,而且時間的緩慢也讓感官接受的的訊息更多更清楚,氛圍的烘托也比較細緻,當其中之一的女舞者死亡,那悲傷的氛圍到現在我還記憶猶存,還會讓我陷入深深的悲傷當中。另一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這場表演融合了特有的繪畫,舞者在場上直接作畫,作畫時的快慢、心態剛好也可以從畫中體會到。整場表演看完後覺得自己某些感官被開發了,留意細小的細節,讓我接受到更多表演者「說」的一切。

清秀佳人

  這次畢製T305的清秀佳人是一部很雋永的小品,淡淡的卻很有後勁。我覺得導演導的很好,整個故事的敘事手法很有味道,戲一開始先安排長大的安妮慌忙的回到家中給瑪莉拉一個大擁抱,馬修再以類似說書人的角色抽離說著故事然後再進入故事中。燈灰暗後,戲又從剛開始領養安妮開始,最後安妮離開家去外地念高中時馬修的去世處理手法讓我意猶未盡,導演利用瑪蓮娜在安娜房間想安娜時,馬修兄妹倆對看,瑪莉拉淚眼看著馬修,而馬修帶上帽子走出舞台,這一幕一直在我腦海裡迴盪,這樣處理手法雖然沒有很具象,但一樣把馬修去世告訴觀眾,把翠綠莊園裡少了一位重要男主人的事情藉由對望淡淡的告訴觀眾,也留下空間讓觀眾自己想像。
  舞台的設計也很有趣,整個舞台分為兩層,前方是客廳後上方是安妮的房間,這樣觀眾的視點就很多,同時可以看到安妮在房間做什麼,也可以知道客廳又有什麼事情再發生。這樣的設計,讓我覺得很像電影分鏡處理的手法,電影裡當男女主角互相思念時,畫面不是分割成左右兩塊要不就是畫面會跳來跳去,一下看男主角一下換女主角,這次清秀佳人的設計方法,剛好讓觀眾可以同時看的角色們之間的拔河,我覺得有趣的是,畫面其實都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而是觀眾的眼睛要不斷的跳動觀看角色間關係的變化,這時真的就很像電影的手法了。
  燈光方面很偏重量浪漫氛圍,因為時間不斷的在轉換,有夜晚、早晨、黃昏,所以燈光變化要很細緻,當時我以為戲淡淡的所以燈光也就烘托出淡淡感傷的氛圍就行了,不過我發現當戲淡淡的時,燈光就要稍微重一點,那氛圍反而更容易感染觀眾。有一幕瑪莉拉躺在搖椅上閱讀安妮寫的信時,舞台前有一條稻草走道正在倒敘著瑪修在車站接剛被領養安妮的場景,當時演員都還沒走出來,燈光畫面一走,顏色很重很黃,我就知道那是一個等待的黃昏,帶點喜悅和不安加上瑪莉拉在搖椅上看著他們,燈光用較冷孤獨的光打著瑪莉拉,整個氛圍的烘托,燈光的對比都讓我印想深刻,那是我最喜歡的ㄧ個畫面了。
  清秀佳人沒有讓我讀出什麼人生的大道理,可是卻讓我的心暖暖的,感染力很強,一個活潑聒噪的領養女孩為年老的兄妹帶來人生最後一段喜悅的時光,看戲的觀眾年齡大多都是學校師生和親朋好友,每個人都當過小孩子,小孩的任性和年長者的包容讓這齣戲感染所有觀眾的心。

莎翁浪漫喜劇<第十二夜>

表演團體:契柯夫國際戲劇節     
間:2008.11.09    週日1430            
點:國家戲劇院
  這是我第一次欣賞莎士比亞的戲劇,讓我知道那時候的喜劇和我想像中的喜劇是有很大的差別的。我想像中的喜劇有滑稽的動作,演員誇張的神情和搞笑的(可能是愚蠢的行為)劇情,但第十二夜中的喜感多較偏在命運捉弄人、陰錯陽差、人和命運交錯時所製造出來的可笑行為,但也有可能是導演詮釋的不同,只想表現出莎士比亞式的喜劇感覺,並不想讓演員變調太多,破壞了劇本想講訴的喜感,才會和我想像中的喜感這麼不一樣。
  因為這次是請俄國團體演出,因為聽不懂,所以有字幕可以看,但是我是坐在2樓最邊邊,舞台是可以完整且清楚的看到,但字幕就顯得太小,看得很吃力,當下有點難體會笑點在哪,但回家後看了些資料再拼湊畫面,就有些許了解逗趣的地方,不過我也發現了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看戲的時候我就這麼覺得很麼可能會這樣,回家上網查後發現原來不只我以為。像是奧西諾在幾分鐘前還以為薇奧拉是個男生,卻一下子就接受她是個女孩的事實,還決定娶她為妻。怎麼可能呢?如果是我一定會難以置信,因為我以為她是個男生已經很久了,怎麼可能馬上轉變,那種感覺就好像我忽然發現我是男生一樣,嚇死人。還有奧莉薇婭那麼堅定的說七年為她爸爸和哥哥守喪而且七年不嫁也不見外人,可是一見到薇奧拉就愛上了她,那她剛剛的誓言呢?
  之後我又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當地十二夜改編成現代校園版,就變成了足球尤物耶!真酷!足球尤物也是一對雙胞胎兄妹交換身分後所發生的故事,也讓我想到很多國內外電視劇,很多都是男女身分互換,通常都是女生假扮男生像是花樣少男少女、韓劇咖啡王子一號店……等等,讓我不得不佩服莎士比亞,寫出歷久不衰的好劇本,經過現代化的潤飾改編後還是令人為之瘋狂。
  第十二夜的舞台設計是用很多細長的布幕懸掛下來,讓演員可以藏在後面製造出很多逗趣的劇情,再利用燈光的效果,增加演員影子的豐富性,其實整齣戲並沒有用太多燈光效果,連舞台也沒有大換景的動作,頂多搬動桌椅而已,基本上是以劇情為主,加上演員有趣的演出就成就了這齣戲。

全新黃梅調歌舞劇-梁山伯與祝英台

  小時候看過電影版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就被淒美的愛情深深感動著,這次到國父紀念館重新體驗這歷史名劇,一樣還是深受感動,果然是經典劇目歷久不衰。
  現代版的梁祝該怎麼表現,才可以跟舊版的梁祝有區隔又有延續的關係呢?一踏進國父紀念館時,舞台兩旁的投影字幕是以中國傳統畫作卷軸的形式來製作,卻是利用很現代的技術投影技巧來呈現,便是一個新舊融合得好例子。紗幕一直都降在台口,剛開始是利用投影的方式在紗幕上講訴,放了幾十秒的前版梁祝來開啟序幕,讓台下的高年齡層觀眾回味一番,好像重遊當年跟梁祝一起愛過的場景。燈光的部分印象做深刻的大概就是Gobo的使用吧!Gobo的使用讓整個舞台更像梁祝屬於的時空,雲Gobo讓氛圍更有意境、月亮Gobo讓夜晚更具神秘感、窗子鏤空的古典雕花Gobo讓時空背景更明確在古代。服裝的部分好像有點可惜,我覺得款式和樣式設計的不錯,部份角色其實設計的很有張力,例如祝爸和祝媽還師母,可是梁祝兩位主角的衣服顏色就挑得不是很好,有一場小姐和丫鬟竟然穿同色系而且還很相近,讓畫面的構成很亂,還有兩主角初次相遇時顏色配置也怪怪的。其是款式樣式設計的不錯,但總覺得如果顏色的搭配上可以更好的話就更完美了!差臨門一腳阿!順帶一提的是,不得不說台北市立國樂團真的很厲害,音樂高低起伏的線性好幽美引領著我更進入劇中,指揮雙手的輕重緩急投射劇情的高低起伏,真是讓我身心靈受到很高的陶冶。
  欣賞歌舞劇形式的表演是我少嘗試的,大部分都是看兒童劇才有配上動人俏皮的音樂,讓小朋友開心。我發現歌舞劇的表演大部分都很快速,不管是節奏、劇情發展、角色的心理狀態都是很快的就轉換,我想是因為節奏的緊湊可以讓觀眾更屏氣凝神專注的看戲吧。
  凌波和胡錦真的很會唱,超厲害,年紀都有點大了可是唱功依舊了得阿!這兩位巨星年代對我來說有點久遠,但回家問爸媽就略之一二,巨星的風采讓我這小朋友輕眼目睹了!敬佩!

剝蝕

  這次關渡藝術節的主題是solo一位演員要一個人把戲演完很不容易,而且戲又長達一個半小時,只能說我很敬佩她。剛開始走進戲劇廳時,第一個當然先看舞台上是怎麼擺設和設計,令我訝異的是舞台上物件是很精簡的,台上只有一個用木板做的小斜坡和一個高掛的沙漏,從上面慢慢露著沙,我不敢確定沙漏所代表的意義,它或許是時間的流逝又或許是純真的消失也可能是恐懼的增長等等,這一切的解釋都有可能。

  看完戲的第一個反應是好沉重的一齣戲,因為我爸爸很疼我,不像她爸爸一樣對她伸出魔掌,而且媽媽也沒有像聾子一樣,故意忽略我。所以我很難接受這樣子的爸媽,而且她只是一個七歲的小女孩,為什麼要面臨這麼可怕的事情。雖然平常也會聽到類似的社會事件,但就沒有像看戲一樣感受這麼深,這或許就是舞台劇的魅力吧!好像經歷了另一個人生,她哭我就哭,她笑我就笑,她彈吉他我就在節奏上。我不懂為什麼她媽媽要這樣對她?或許她媽媽為了養她才在報紙上徵婚改嫁,做很大犧牲,但女兒的心靈她都沒有義務保護嗎?為什麼要裝做聾子呢?但這些就是戲劇的結構,需要我們觀眾自己去省思。

  一個七歲小女孩,純真的心靈裡或許還住著一位小天使,但為什麼最後她親手殺死了她的繼父?當她殺死了她的繼父,大家一定都會震驚,一定把一切矛頭指向殺死人的兇手,但其實兇手就是繼父自己,讓我想到當一件事情的結果出來時,大家都只會看到後果,那前因呢?為什麼她會這樣做?為什麼她殺了繼父?很多事情都是環環相扣的,不見得是誰對誰錯,一定有個因為所以。

  在這齣戲裡舞台設計簡潔道具也不多,最常看到的道具就是白布,穿在身上她就變成了衣服,蓋在身上就變成了棉被,鋪在小木頭斜坡上就變成了椅墊床墊之類的,有趣的是沙漏,它就在旁邊慢慢的露著,小女孩需要沙子時她就在那裏裝了一堆,當要洗澡時把沙子當成水從上面慢慢傾倒下來,這也是一個我很喜歡的巧思。

  其實我還蠻喜歡這齣戲的,演員的聲音,演員的動作,演員的表情,都深深植入我的心中,很扣心弦,或許在某個層面裡,跟她有重疊吧!小時候我也很不喜歡交朋友,總覺得他們比我優秀,老師比較喜歡他們。但長大後覺得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特質,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完全取代誰,如果我跟這齣戲的小女孩在同一個時空裡,我一定要這樣大聲告訴她,我也要第一個跟她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