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齣戲是在實驗劇場演出的,所以我去看戲時抱持著很平常的心態去觀賞,沒有太大的期待,但看完戲的時候,覺得很值回票價。
玉茗堂是湯顯祖寫戲和演戲的地方,而這齣舞台劇就很巧妙的把舞台變成玉茗堂,既上演湯顯祖的劇本又演湯顯祖,整齣戲只有3個演員分別以湯顯祖的名、字、號來命名(顯祖、義乃、海若),我很喜歡這齣戲的劇本,把湯顯祖有名的劇本都編在一起又加入了作者自己的想法,讓整個故事有深度又有感染力,有深度是因為作者必須要融會貫通的把湯顯祖四大劇本精熟,讓觀眾就算沒看原文也能懂,而有感染力是因為作者不斷的辯證,到底湯顯祖寫進劇本裡的戲、夢、情是什麼?是人生?或者不過只是一場黃樑夢,經由這樣的辯證過程,觀眾也在台下辯證自己對湯顯祖戲、夢、情的解讀,也看了一遭自己的過往,探究自己活在世上的目的與意義,自己的人生到目前是否都只是白走。
義乃在自家戲班台上,演出<南柯記>裡的儒生,但卻改了湯顯祖<南柯記>結局。台上的義乃演儒生在夢裡經過的人生,都和湯顯祖的劇本一樣,不過當儒生要從夢中醒來時,義乃卻選擇留在夢裡,難道是一位可敬演員的偉大選擇?選擇死在戲裡,命喪台口嗎?我認為才不是呢!我覺得留在夢裡有什麼不好?在夢裡也已經嘗了大風大浪,而人生不過就如此,夢醒來雖然還有三十年的榮華富貴,但三十後和現在結局既然一樣又何必要夢醒面對,在夢裡頓悟的人生真理是一場空的人生,那為什麼要繼續?每個人長大後都會不約而同的懷疑自己存在世上活著的目的、意義或者是用處為何,在還沒找到自己為什麼呼吸著的原因時,都只不過是個人體空殼罷了,人生是什麼?人生的真理為何?說法千千百百種,既複雜又飄渺,我想我現在能做的就是不斷累積自己的生命能量,讓我找的活著的目標時可以有能量的去經營去達成。
舞台設計出很多不同的空間感,雖然實驗劇場就這麼點大,可是這次的舞台利用,讓我覺得很有層次感所以舞台的大小對這齣戲來講並沒有太大的限制,沒有限制到演員的走位和觀眾的視點等。舞台上可以分為四區,由左舞台到右舞台分別為煮黃樑飯的地方、玉茗堂戲班排戲的後臺、投影幕、角色躊躇猶豫踱步區,我很喜歡投影幕擺放的位置,在舞台上效果很好,他把投影幕放在右舞台大概是QL的地方而且裁成狹長形的,從上而降由上舞台延伸到下舞台,每次投影的時候,可以營造出舞台的前後感,也很像一幅直軸的水墨畫,剛好也呼應湯顯祖的創作是東方傳統原味的。而其他的區位化分都是為了區分出段落的不同,雖然融合的不錯,但沒有讓我驚艷的地方,舞台唯一喜歡的真的就是那像幅卷軸畫的投影幕了。
燈光的部分真的把可以掛燈的地方都掛了,很善用實驗劇場的每個小地方,燈光把每個畫面都營造的很細緻,夢境和真實生活區分的很清楚,加上煮黃樑飯的時候燈光總是有種黃昏的感覺,不知不覺的入戲就更深了,淡淡悲傷的人生哲學也悄悄在心裡深根。因為有影像的部分,所以燈光和影像就相輔相成,這齣戲裡燈光和影像的調和比例抓得很好,很平衡,尤其是最後結局的部分,儒生選擇死在夢裡,導演就藉著投影把儒生死在夢裡的原因表現出來,利用山水畫為背景儒生的魂從畫中出來講話,是事先拍攝剪接好的影片,很有意境,這時戲都在影像效果上,燈光就悄悄的變化,從黃昏的氛圍轉為藍藍憂鬱的感覺,微微的藍光打在正在冒煙的電鍋上,隨著蒸氣會去哪裡?好像也就在說另一種漂泊的人生觀。我很喜歡這個畫面的變化和比重的配置,相輔相成很到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